神死恸瞑 发表于 2011-1-16 23:50:40

《南上海方言》出版了

今夜头友人小葛脱我讲有新个方言书出版,我开心煞唻,一问,还是我自家家乡个!激动啊!明朝侪去买!

《南上海方言》简介

《南上海方言》由上海市奉贤区文广局退休干部沈吉明编著,原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方志学专家姚金祥作序,上海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全书共29万字。
    该书是目前南上海地区首部比较完整的方言志书,是“上海贤文化”的又一精心力作。全书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既是一本通俗读物,又是一本准工具书,具有较高的实用性、知识性和资料性。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南上海方言中的常用字。列举了与普通话读音有明显差别的字200多个;与普通话读音有时相同有时不同的字40多个。第二章为南上海方言中的常用词。列举了常用实词1400多个,其中名词650多个,动词380多个,形容词180多个,数量词30多个,代词30多个。此外,还列举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等虚词100多个。第三章为南上海方言中的常用惯用语。列举了具有南上海地区特色的惯用语1500多条,在南上海地区流传的上海全市通用的惯用语2200多条。第四章为南上海方言的常用熟语。列举了包括俗语、俚语、谚语、歇后语等的各类熟语8000多条。第五章为流传在南上海地区的现代顺口溜。其中解放初期的80多条,“文革”时期的60多条,改革开放以来的200多条。第六章为流传在南上海地区的近代民谣。列举了各个时期的民谣150多首。
    该书除提供方言的实例外,还从方言学、语法学、修辞学、社会学等角度加以深入浅出的论述,就南上海方言的特殊读音,声调特点,方言的缀词,惯用语的语法特色、新陈代谢,熟语的精华与糟粕,民谣的地方特色与艺术手法等诸方面进行了论述与探讨。
    该书中的字、词均采用汉语拚音方案注音,故适宜于广大读者群体的阅读,既可作新上海人及全国各地人士学习上海方言的教科书,又可作学术研究者的参考书,是一本读者手中极为珍贵的可作长期保存的资料书籍。

神死恸瞑 发表于 2011-1-16 23:51:18

《南上海方言》序

姚金祥

   
   方言学是一门很专业的学问。我在主编1987年版《奉贤县志》和协助编纂《奉贤县续志》时,虽因涉及到奉贤的方言而向我的学兄、方言学专家钱乃荣先生时有请教,但主要是配合钱先生编好奉贤志书中的方言分志或方言章,自己并不真懂方言学。所以,当日前笔友沈吉明先生捧着他的一厚叠大作《南上海方言》原稿前来索序时,我不免诚惶诚恐。

    方言难学,最难的是方音部分。大凡一个地道的奉贤人,讲奉贤本地话自然可以脱口而出、易如反掌,但若按方言学的要求,用国际音标规范地将语音记录下来并表明其连续变调等,则难矣!而且就是阅读记录下来的奉贤方音,也难矣!为此,沈吉明先生在他的书中没有采用国际音标标音,而改用《汉语拚音方案》标音。这样标音,难免与口头方言的语音会有些误差,特别是那些入声字音,学起来可能就有外国人讲普通话的味道。但这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此书是写给新南上海人看的,他们中能熟练地运用国际音标读音的不多,而使用汉语拚音,想必不会有大的障碍。

    奉贤至今尚无一本完整的方言专志。《南上海方言》一书,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弥补了此种缺憾。它的写作有几个特点:其一,由于作者70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南上海方言环境之中,耳濡,目染,口讲,对方言读音、词义都非常熟悉,因此释义都很准确、到位。其二,由于几十年来坚持不懈地搜集和整理,书中的方言词汇十分丰富、生动,将它们很好地保存下来,存史价值很高。有些词汇,笔者都感到陌生了。其三,它虽然主要是为新南上海人学当地方言,以利更好地经商和生活,以实用性为其第一目的,但它并非只是方言词汇的汇编,而是有归纳,有议论,已经在凸现实用性的同时,也融入了语法等学术探讨的内容。总之,正如作者所言,此书实际上是把南上海方言当作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抢救,值得阅读。

    编印<南上海方言>这样的书是不容易的,它不仅需要语言学方面的功力,而且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和积累。沈吉明先生这两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了。他长期生活在方言环境中,又读过师范专业,既听过别人对自己的方言的、普通话的教学,又自己教过别人.他不仅当过教师,还担任过机关的文化宣传干部、秘书,创作过大量以当地方言为主的文艺节目,还印行过多本著作。以沈吉明为指导老师的金汇文艺小分队和以马贵民为指导老师的齐贤文艺小分队,曾经是奉贤群众业余文艺创作演出活动的两面旗帜。遂后,作者又从事过报社和方志办的编辑等工作。在长期的实践和积累中,作者对南上海方言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孕育出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专著,自然是水到渠成。

    全书共6章,安排是很得体的。它从常用字开始,接着是常用词、常用惯用语、常用熟语、顺口溜、最后为民谣,一点点深入,一步步扩展,展现了"南上海方言"的方方面面,可谓是工夫不负有心人。谨向作者表示诚挚的祝贺!祝贺又一"贤文化"建设硕果的诞生!

    据笔者所知,目前有不少爱好者在关注和研究以奉贤为主的南上海方言。借此机会,也祝愿能有更多富有新意的专著问世。


                                                            2009年12月28日

                           (本文作者为原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方志学专家)

神死恸瞑 发表于 2011-1-16 23:52:37

《南上海方言》前言
                                                                  沈吉明

我是一个长期生活、工作在基层的文字工作者,数十年来,趁工作之余,搜集了不少关于南上海地区的方言素材。每当我翻阅这些第一手资料时,脑中常浮现出想出本集子的念头。前几年,经过断断续续的编写,己形成了一个初稿,但由于工作及健康等因素,一直未定稿。近几年,在工作中接触了不少外地来沪投资的企业家,他们常被听不懂上海话、讲不来上海话而苦恼,从而影响了业务的开展。而在南上海地区打工的数十万农民工也迫切需要有一本当地方言的通俗读物。鉴于此,我又重新燃起了写书的热情。

    数十年来,我因工作关系,创作了一定数量的曲艺、故事、戏剧等民间文学作品,又担任过《金汇社志》的主编,先后参加过《奉贤县志》和《奉贤县志续编》的编写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群众语汇。不久前,我参加了《上海民俗文化系列丛书》奉贤卷的部分章节的编写工作和奉贤区精神文明系列丛书的编纂工作,感悟到方言实际上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基层文化工作者,有责任把它搜集、整理使之传承下去。在有关部门领导的鼓励及亲朋好友的怂恿下,我终于又鼓起了勇气,不自量力地开始续写此书。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父亲是崇明人,母亲是奉贤人。我于1939年出生在奉贤金汇桥,从呱呱坠地到如今的70多岁生涯中,基本上未走出过“大上海”(含1958年前的江苏省松江专区)这个圈子,听的是本地话,讲的是本地话,写的也有不少是本地话,可以说是始终生活在上海本地方言的氛围中。在家乡的小学里,老师教的是当地方言,自己学的也是当地方言,6年小学教育,可以说接受的全部是方言教学。1951年至1954年,我在江苏省立松江中学(现为松二中)念初中,当时老师来自全国各地,也是用各自的方言进行教学。我们班级的50名同学,三分之一来自上海市区,三分之一是松江本地人,另三分之一来自青浦、金山、奉贤等地,语言错综复杂。1954年至1957年,我就读于江苏省立松江师范学校,班上同学主要来自上海市区、松江、青浦、金山、奉贤、南汇、上海县(现为闵行区)等地,老师也大都用各自的方言教学。1957年,我先在奉贤县小学教了一年书,以后就到农村初级中学担任语文教师。那时用普通话和方言教学均可以,教育部门无硬性规定。在课堂上,我一般用普通话上课,而在平时与其他老师和学生交谈时,则讲的全是方言。1965年起,我在公社机关担任文化宣传干部、党委秘书,又参加了“四淸”工作队,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文革”中,公社干部须每年下乡蹲点几个月,吃住在农村,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我接触的语言基本上是方言。以后,我又担任过文化馆创作干部、县史志办编志干部,期间接触到不少当地的民俗文化。20世纪80年代初,我在解放日报市郊版任文艺编辑时,又经常接触到讲各地方言的上海市郊的许多通讯员。80年代末,在三年电视大学学习生涯中,接触的同学也大都讲的是方言。90年代初,我在县广播电视台分管新闻和广告工作,自己有时也下基层采访,搜集到了不少第一手语言素材。1999年,我从奉贤广播电视局退休后,担任了由区经济委员会和区企业联合会共同创办的《奉贤企业》报的主编达十多年,期间,又经常与操不同方言的人员打交道。因此可以说,我对上海地区各种方言的感性知识还是多少有一些的。这就为我编写此书打下了较为厚实的生活基础。

    在编写此书时,我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来落笔:一、主要读者定位为具有一定普通话基础的外地来沪工作者,其次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一般读者。此外,本书亦可作为语言工作者的参考素材。本书以实用性为目的,兼带一些学术探讨。二、南上海泛指上海南部地区,本书所收集的方言,以奉贤地区为基准点,向东扩展至浦东新区的南汇地区,向西延伸到金山、松江,向北涉及到闵行区的南部及浦东地区。南上海方言实际上是上海方言的一个组成部分,源于松江方言区,与市中心的上海方言区同属松江方言大区。因此,有些字、词的读音、含义与标准的上海方言有相同或相似之处,但相比之下,两者的声调却有着不少差异。三、普通话是全国统一的标准语言,必须大力推广,各地方言仅仅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补充部分。实际上,南上海方言中的大部分字、词的读音和字义、词义,是与普通话相同或相近的,本书只列举与普通话的读音或字义、词义有较大差异的那些字、词。外来工作者只要掌握这些特殊的字、词,再经过一定的实践,是可以很快融入到南上海地区的语言交流中去的。四、本书所列举的方言字、词以诠释字义、词义为主,读音仅作参考。用字范围原则上局限于《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汉字及普通电脑的储字库中的汉字。对于古僻的字采取“避开”的做法,如无恰当的字,就用谐音字代替。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对于有些字、词、句子,除注明其意义外,还书写了例句,仅供读者参考。五、普通话的读音、声调是极其规范的,目前流传于上海市区的上海方言也推出了沪语拚音字母,形成了标准的读音,但南上海方言却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读音,对于同一个字,不同的地区,在语音、声调上常常会有细微的差别,有的甚至在村东和村西就有出入。鉴于目前在中等文化水平的读者中熟练运用国际音标的还不多,《上海话拚音方案》也鲜为人知,故本书采用《汉语拚音方案》来注音,有些方言的音节在《汉语拚音方案》中难以找到,就用相近的音节,所注声调也仅供参考而已。六、南上海方言虽然已有二千多年的传承历史,但同其他文化一样,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在不断变化着的。本书所收集的方言,主要为21世纪初尚在该地区流传的方言,对于历史上的方言目前尚有一定生命力的,也适当选择了一些,同时也增选了一些在近几十年来新产生的方言。

    作者的本意是想使读者通过本书的阅读,初步掌握南上海方言的听讲水平,以利于各自的工作,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中,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限于作者水平,本书定有不少不足之处,渴求学者及广大读者斧正。

寒寒豆 发表于 2011-1-17 02:09:09

本地人,资料应当相当不错,
两个地方担忧:
1.拼音能否描写出所有音位。
2.政治文明的建设?

我也要买一本把哈。。

神死恸瞑 发表于 2011-1-17 15:21:29

今朝打仔电话脱沈老先生碰了头,买仔两本,预备一本拨金山个兄弟。
粗看了下,确实读音方面只适合外地人看。毕竟用的是汉语拼音,标准读音无从谈起。交关字也是错个。但是作为词汇、俗语民谣等方面,还是比我们迭排小青年自家去寻要省力的多。

热度 发表于 2011-1-17 21:06:07

該老先生出身好學堂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南上海方言》出版了